國中歷史 - 種姓制度

  • 種姓制度是一種階層化的社會體系,主要存在在印度地區,初期是依據職業進行區隔,後來世代相傳下,成為四種不同的社會階層團體,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 、吠舍 、首陀羅。
  • 史家認為種姓制度阿利安人在西元前600年左右征服印度後創設的制度,與其後的外來入侵者再設計成更為森嚴的體系。西元1947年印度獨立後,廢除種姓制度,但是社會上尊卑的地位區隔仍然存在。
  • 種姓制度以潔淨與不潔作為區隔,職業、身份都因此有所尊卑高低,據《梨俱吠陀》所述,婆羅門本為祭司,故以潔淨與權力為其特徵;剎帝利為武士或各階統治者,掌握政治、經濟權力,負有保護婆羅門的責任;吠舍負責各種生產工作,有農、牧與手工業;首陀羅則是無人身自由的奴僕。
  • 《梨俱吠陀》並無提及賤民,賤民是由罪犯、俘虜或跨種姓通婚者,此些人的後裔也同樣世代皆為賤民。
  • 下圖為:印度種姓制度階級劃分圖。

種姓制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