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歷史 - 九一八事變

  • 背景:
  • 1、日本右翼勢力抬頭:日本明治維新後,即師法歐美列強對外侵略,並高唱「脫亞入歐論」,但一次大戰後,日本右翼分子、軍部對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強迫日本限制軍備,認為它實以美、英白種人為中心,日本利益遭受壓抑,於是不願再屈從歐美列強。他們認為日本身為有色人種唯一的獨立國家,應承擔起抵抗白人、保衛亞洲的天職,乃趁機發展軍國主義運動。
  • 2、西元 1928 年中國國民政府北伐成功,中國民族主義熾烈,反日運動風起雲湧,占據中國東北的張學良又歸順中央,日本軍部便開始走向偏激。
  • 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美國家忙於戰爭,無暇顧及遠東市場,日本經濟因此空前繁榮。戰後歐美勢力重返東亞,日本景氣不再,經濟發展停滯。
  • 4、西元 1923 年日本遭逢關東大地震,半數以上房屋震毀或燒毀,死者達十餘萬人,財務損失超過 55 億日圓。西元 1929 年經濟大恐慌爆發後,歐美列強紛紛採行保護關稅,各種「經濟圈」逐漸形成,造成失業人口大增。
  •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強占中國東北,並於次年扶植清遜帝溥儀成立「滿洲國」,企圖建立「日滿一體」的經濟圈,以抗衡歐美列強。
  • 占領中國東北並不能解除日本右翼分子的焦慮,右翼分子乃多次進行暗殺政變,從此日本政黨噤若寒蟬,軍部乘機掌政。
  • 對臺衝擊:
  • 1、總督府此時大力打擊臺灣政治社會運動,西元 1931 年解散臺灣民眾黨,西元 1934 年「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 2、九一八事變前後,經濟大恐慌波及日本,出身農村的少壯派軍人與政治人物為了維護日本米價,從西元 1931 年開始便積極主張限制臺灣米輸往日本,確定臺灣農產的角色只是補充日本本土生產的不足,而不得過量出口。
  • 下圖為:九一八事變日軍侵犯路線示意圖。

九一八事變日軍侵犯路線示意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