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康德提出。符合善意志的義務行為即是善,不符合善意志的行動,即便結果是好的也不是善。對的行為=出自道德義務對道德法則的遵守,不計行為的後果。例:一位見義勇為的青年,跳入他人的菜園追捕搶劫的現行犯,卻踩壞菜園裡的青菜,因其動機是善意,故其行為是不該受到責備。不足之處:忽略情感對人的影響以致實踐上出現困難,不同人對義務有不同的看法,不能解決不同義務間的衝突問題。重視行為動機。
匡正正義總體經濟學程序參與公共媒體排他性權利鏡中自我國際發展協會(IDA)扣押最惠國待遇原則《北大西洋公約》環境權歲出/歲入新聞專業倫理我族中心主義精緻文化限制連記制血親繼承人經濟成長率社會權文化起源道德責任民主衰退新臺灣之子外交權適當性原則菁英政治空氣品質指標國民待遇原則雙邊外交國民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