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亞里士多德提出。個人若要達到理想的人格,就必須實踐良好德行,實現成功的人生目的。對的行為=學習成為有德之人。例:醫生長期在蠻荒的非洲行醫,以具體實踐來尋求自我理想與其德行的達成,屬犧牲奉獻的人格特質。不足之處:道德的論證必須因地、因人、因時而定,因此道德沒有必然的答案,也沒有普世價值的推廣。重視行為者的性格特質。
可排他性書記官經濟學人種族主義相對剝奪感兒童權利公約性別刻板印象政府消費支出社會達爾文主義人口紅利波茨坦宣言全球在地化民粹兩極體系對臺三不政策營利團體中央集權制務實外交分配正義國家賠償責任補償與賠償融資性庫款收入非正式團體巴塞爾公約玻璃天花板庭務員通過儀式公正原則縱向負責專業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