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稱:「曾子殺人」、「曾參殺人」。出自:《戰國策》。曾參在費地時,有一個與他姓名相同的人殺了人,誤傳為曾參殺人,曾母起先不信,但經人再三的傳告,便信以為真,丟下手中正在織布的杼,嚇得逃跑了。後比喻流言可畏或誣枉的災禍。 同稱:「曾母投杼」、「曾參殺人」。因曾母再三聽說曾參殺人,終於心生恐懼,丟下手中梭具踰牆逃走。比喻流言可畏或誣枉的災禍。
曾參曾母投杼乘輿視民如傷病染膏肓朝野絳帳梨花一枝春帶雨,玉容寂寞淚闌干養兒防老,積穀防飢一竅不通茅塞頓開蠅營狗苟海域泰然餘悸猶存高峰會蒲月君子成人之美群賢畢至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麋鹿奔於左而目不瞬不乏其人物阜民豐移樽就教橫行霸道不遑多讓惻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可或缺窮追不捨